当前路径

专家、学者入驻通道
寻求合作、咨询专线:18813004498(同微)
荣誉查询、聘书查询

中商智汇(北京)科技研究院

——产业经济的研究者、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品牌强企的践行者

扫一扫微信

关注公众号

免税市场千帆竞渡 “渡己”还是“渡人”?

2022-06-09 来源:中国商界
【字号大中小】 分享到


   免税市场最近很是热闹。王府井集团拟收购海南奥莱100%股权;海汽集团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海旅免税100%股权;海南发展拟注入海控免税资产……


   头企业动作频频,免税概念股持续飘红。截至6月6日收盘,海信集团一举创下5连板走势,收于19.35元/股,较4月27日低点上涨超90%。中国中免、海印股份、百联股份等跟涨。


   免税,究竟是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还是真正能够为零售企业带来业绩转机的新引擎?


   业绩承压 免税业务或为“王牌”


   近段时间以来,免税市场成了商旅业香饽饽,引得企业纷纷布局。5月24日,王府井集团发布公告,拟收购海南奥特莱斯旅业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股权转让价格1.6亿元,同时承担股东借款本息7.77亿元。


   无独有偶,5月28日,海汽集团披露预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海旅免税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交易作价尚未确定。


   加码免税业务,对于企业而言,是“渡己”还是“渡人”?事实上,王府井集团在2020年便已拿到免税牌照,但近两年内其免税业务进展缓慢,目前尚未有实际落地场景。此次奥特莱斯折扣业态叠加免税效应,看起来似乎很美,但现实却有它的另一面。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前两月,海南奥莱营业收入分别为6699.64万元、2575.42万元;净利润分别为亏损3013.26万元和盈利845.14万元。刚从亏损的尴尬中摆脱出来。


   而王府井集团赖以发家的百货业务也连续数年承压。特别是在实体零售转型的关键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业绩并不好看。财报显示,2021年王府井集团奥特莱斯业态收入增速为30.53%,而收入占比最多的百货业态只有9.91%。


   不同于王府井集团,海汽集团本次交易标海旅免税却有相当好的业绩表现。资料显示,2020年12月末,海旅免税城开业后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实现扭亏,年度营收约为24.55亿元,并于今年1至3月实现营收13.8亿元。


   而海汽集团2021年实现营收7.32亿元,约为海旅免税的1/3。与此同时,海汽集团近年来业绩也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度、2021年度及今年一季度分别亏损1.01亿元、7178.6万元及1629.95万元。海汽集团表示,本次交易标主营免税品零售,盈利能力较强,交易完成后,随着优质资产注入,公司盈利能力将增强。


   还有更多企业在不断布局。今年年初,居然之家下属全资子公司海口居然与旅投黑虎签订《合资成立有限公司合作协议》,合资成立海南旅投居然日用消费品免税有限公司,共同在海口店开展日用消费免税品经营等业务。


   同样是在今年年初,上海机场与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签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免税店项目经营权转让合同之补充协议》。日上上海将在浦东机场经营面积1.69万平方米的免税店,该公司由中国免税品(集团)持股51%。


   关于免税业务布局、落地情况,记者多次致电王府井集团、海汽集团等企业,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探索“零售+” 企业胜算有多大


   此番加码免税业务对王府井集团、海汽集团而言胜算有多大?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副研究员揭昊告诉本刊记者,市场竞争压力不言而喻。具体来看,对于王府井集团而言,“有税+免税”双轮驱动发展,或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项目,融入购物、旅游、休闲、服务等各项经营元素,以业态创新助推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


   对于海汽集团而言,其虽成功地切入免税市场,但未来竞争中既要面对中免这样的“巨无霸”,深免、中出服等资深玩家,以及等待进场的珠免等企业,在经营中实现免税品品牌、品类、价格与国际“三同步”压力不容忽视。


   免税经营能为商业零售带来更多可能。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本刊记者分析,主要是新的业务范畴与新的业绩增长点,这是传统零售企业寻求业务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当然,落地效果因各家具体企业的情况而不同,还有待观察。


   可以预见的是,免税市场将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但牌照并非易得。浙商证券研报称,我国免税业务由国家统一管理,指定专门的公司经营免税业务,免税零售经营牌照稀缺。我国对免税业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的政策,各类免税业态均以授权牌照、指定专营公司的模式运营。


   揭昊告诉本刊记者,免税零售是实行严格准入限制的行业,免税牌照由国家严格统一审批,免税店运营的每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监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政策是影响免税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市场上看,中免基本占据免税市场九成以上份额,龙头地位稳固,国家有关方面正通过逐步增加牌照推动市场有序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事实上,除了实体零售企业,不少电商平台也盯上了免税牌照,京东、阿里都通过和免税平台机构合作争得一杯羹。“随着更多的企业进军免税市场,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更多新玩法和想象空间。”柏文喜对本刊记者表示,免税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各免税商及相关方均有机会抢抓行业红利。


   “在免税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布局免税市场对于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对于零售业来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去分免税市场的一杯羹,而是要如何实现自己服务的不可替代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本刊记者。


   相关板块飘红 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


   免税概念板块气势如虹。以中国中免为例,6月6日中国中免获沪股通净买入1.20亿元,为连续6日净买入,合计净买入13.47亿元,期间股价上涨10.99%。


   这两年来,大量企业纷纷下场布局免税市场,百联股份、大商股份、南宁百货、友阿股份等,相继发布公告称:已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申请。公告一经发出,各家公司股价纷纷上涨。


   研究机构也纷纷看好免税市场。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显示,2019年末,国内免税规模约超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国内免税总空间有望突破1600亿元,长期有望突破2000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2年和2023年我国免税市场销售额将达到944亿元和138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67.48%和46.7%。


   此外,免税市场政策利好也在不断释放。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到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都释放出发展免税市场的政策信号。


   特别是市内免税店正加快建设。2021年以来,全国多地开始推进市内免税店建设,北京、广州等地都在积极布局。据经济学人智库(EIU)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包括广州、西安、成都、天津和武汉在内的城市中心的免税店有望成为国内免税市场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大多免税项目仍处于规划探索阶段。揭昊认为,免税经济集中分布在各陆空口岸和海南岛,难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且与市内其他商圈割裂,缺少良性的经济互动,消费拉动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免税经济整体潜力的释放。


   那么,免税市场该如何继续挖潜?“要进一步健全免税业政策体系,促进我国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揭昊认为,免税商品的供给侧改革及模式升级是必然趋势,各地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新模式。促进市内免税店与旅游等多业融合发展,加强市内免税店与周边商圈及旅游、餐饮、交通等消费场景的衔接。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北京等地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未来我国免税市场将呈现离岛免税、口岸免税与市内免税业态协同发展、共促消费回流的新局面。


   柏文喜表示,免税业务布局主要受限于顾客群体的相对有限性,其次才是选址与布局的顾客触达度以及运营水平问题。要进一步打开市场想象空间,要发挥好海南自贸港与国际旅游岛的叠加效应,同时将免税业务向国内主要中心城市持续布局,以实现想象中的市场空间向现实市场的落地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