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微信
关注公众号
——产业经济的研究者、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品牌强企的践行者
扫一扫微信
关注公众号
北京大兴龙湖西贝门店(吴辰光/摄)
网络大V罗永浩与餐饮连锁西贝的争论,或将以西贝发布致歉信而告终。
连日来,双方围绕西贝是否销售预制菜的问题谁也不肯退让,西贝表示自己没有预制菜,誓要将罗永浩起诉到底,并将罗永浩描述为“网络黑社会”,罗永浩在多轮“炮轰”西贝后仍对其表示,这事没法揭过去了。
就在火药味愈发浓烈的时候,9月15日,西贝官方发布致歉信,表示深刻意识到其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西贝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调整,包括儿童餐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调整为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等。
对于一夜之间态度为何大转变,中国工业报以邮件形式询问西贝,截至发稿,未获答复。
不管怎样,有关预制菜标准的讨论再次成为焦点,毕竟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国家现有定义存在极大偏差,预制菜标准确实需要进一步明确了。
经历多轮“骂战”西贝终致歉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发微博炮轰西贝,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CEO贾国龙回应称,目前西贝门店的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菜。从9月12日开始,西贝全国370多家门店将面向所有消费者开放后厨,消费者可以在保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参观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此外,贾国龙还表示:“罗永浩的言论对西贝的伤害太大,一定会起诉他。”
紧接着,罗永浩连发数条微博,先是质疑西贝,称“现做的能吃出这么浓浓的隔夜菜的味儿,肯定是有什么突破性的黑科技了。”同时,针对“贾国龙将起诉”的言论,罗永浩则放话接招,并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
9月12日下午,西贝官微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表明罗永浩对西贝的指责不实,并详细公布了罗永浩一行所点的13道菜品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同时,还介绍了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同时开启直播,以“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字样作为背景,对连日来的争论做出回应,他反复称,预制菜并非违法,但反对餐饮店不承认、不透明、售价高的做法。
期间,贾国龙为证“清白”曾宣布全国所有门店后厨向消费者开放参观,并上线“罗永浩菜单”。不过在9月14日,西贝又停止开放后厨参观。
另有网友晒图称,西贝还召开了一场题目为“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的全员大会。而罗永浩在看到后则回击道:“西贝这些人还有救吗?”
9月14日,红星资本局的一则消息让事态继续发酵。该消息显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贾国龙表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但同时他称“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此后,罗永浩则回应称,这件事没法揭过去了。
就当业界认为双方必将来个“你死我活”时,9月15日,西贝官方发布道歉声明。至此,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或将因此而告终。
从召开“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的全员大会到给消费者致歉,西贝为何一夜之间态度大转变?对于罗永浩的起诉是否还会继续?中国工业报以邮箱形式询问西贝,但截至发稿,未获答复。
在北京大兴龙湖西贝门店,该店长告诉中国工业报,没有得到全员大会的通知,也没有“罗永浩菜单”。她强调,西贝没有预制菜,并展示一份国家相关部门对预制菜的定义和监管要求,其中提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均不属于预制菜。
对于双方的争论,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如果西贝的原料不是预制菜,就没有义务主动告知或提示。罗永浩因为自己消费体验直接骂“恶心”,确实超出了正常消费者反馈的范围,会对西贝的品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解决AI法律助手创始人刘玥对中国工业报表示,罗永浩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属于事实陈述,需要有证据支持,若该陈述不实,可能构成诽谤。之所以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个原因是,国家市监总局等六部门于2024年3月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预制菜已有界定,但所界定的“预制菜”和消费者心目中的“预制菜”的概念和标准有明显的认知错位。司法实践必须考虑罗永浩是否具有主观恶意,不能完全依据《通知》界定定性,不能偏离百姓常识,机械适用《通知》定义或概念。西贝若能证明其菜品符合非预制菜标准,有权利主张罗永浩的言论侵犯名誉权。是否构成侵权,法院应依据前述角度综合考量;反之,若罗永浩能提供检测报告或后厨录像,则可能构成有效抗辩。
“需要注意的是,罗永浩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言论需承担更高的审慎义务。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若其在未充分核实的情况下发布可能损害企业商誉的言论,即使最终被认定为部分失实,仍可能需承担侵权责任。而其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的行为,可能被视为对自身言论本身缺乏证据,对自身应负的举证责任的转移,若最终无法举证,客观造成事态影响的扩大,可能加重责任。”刘玥说道。
对于罗永浩表达的“价格贵”“恶心”,刘玥认为,这属于主观感受,如无偏颇恶意,即便情绪激烈,还是受言论自由保护。而西贝公开罗永浩一行的消费账单未必构成侵权,因为本次争议已经构成公众事件,公布事件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无不妥。但西贝借此推出“罗永浩菜单”则侵犯了罗永浩的姓名权,除非能证明该菜单与罗永浩无直接关联或已获得授权。
消费者对预制菜标准认知有偏差
中国工业报经整理发现,预制菜之所以再次成为争论焦点,在于大众对其标准的认知有偏差。
2024年3月,国家市监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除上述主食类食品外,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预制菜定义中强调“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加热是指将食品加热到可食用状态的过程,即针对已经预加工熟制的产品在食用前的简单复热。熟制是指经炒、炸、烤、煮、蒸等将食品熟制的过程,即在预加工阶段并未完全熟制,需要彻底熟制后方可食用。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不是现烹现炒,没有锅气的菜品,大概率都会理解为包装食品、速食食品和预制菜。
刘玥表示,实践中,消费者普遍将“非现做”等同于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可能导致法律适用的争议:若西贝严格符合官方定义但未满足消费者预期,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而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的言论如有偏激,是否构成侵权,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本次争议暴露了预制菜定义与餐饮实践的脱节。例如,中央厨房的加工深度、“工业化预加工”的量化标准等仍需细化。未来可能需通过立法或国家标准进一步明确,以减少类似纠纷。
“相信此次罗永浩出言批评西贝的初衷和原由是从广大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目前仅就罗永浩晒出的西贝食材外包装显示情况而言,尚不能确认为预制菜,还需举证西贝中央厨房已完成大部分烹制的程度是否已达到‘加热’‘熟制’的定义。此外,根据要求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西贝也需自证其菜品是否符合这一要求。”刘玥表示。
相关标准仍需进一步明确
实际上,预制菜在前两年还处于资本风口,并且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规范,整个行业还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在政策规范、供应链升级与全球化浪潮驱动下,预制菜产业正从混沌粗放的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协同的高质量竞争。随着中国预制菜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日前,据第一财经消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实际上,有关国家对预制菜统一标准的制定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8月,国家市监总局官网在回复代表委员提出的针对预制菜产业发展要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建议中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列入2024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组建专项工作组,有序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国家市监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对预制菜相关术语定义和类别进行规定。此外,还推动制定预制菜地方标准。部分地方因地制宜发布了预制菜地方标准。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预制菜曾经被资本市场视为风口,主要因其产业链条相对简便、规模化制造带来的高利润预期,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但行业快速扩张暴露了食品安全和口感质量等问题,消费者对部分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缺乏透明度和信任,导致网民声讨,餐饮公司也因品牌形象顾虑而避而不谈。这反映出产业在高速发展中缺乏规范约束,需通过制度和标准重建消费者信心和市场秩序。
赖阳认为,国家卫健委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加工工艺、质量要求及信息披露义务,首次从法律层面规范预制菜产业,有助于化解公众疑虑,保障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这标志着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合规阶段,推动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也将倒逼企业提升质量管控与透明度,合规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预制菜的存在有其客观价值和意义,毕竟如今生活节奏很快,同时,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高端写字楼不允许有明火,这让里面的餐厅缺少“锅气”,因此,需要有高品质的预制菜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目前,很多消费者认为预制菜是低品质的代名词,如果说国家能出台一些规范和标准,让预制菜能够有足够的分级,让高品质的、真正有营养价值的预制菜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话,其实有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预制菜早就存在,从以前的绿皮火车到现在的高铁、航空的餐饮,从某种程度来说都算预制菜。这几年国家一直在力推预制菜,因为可以做到标准化、集约化、流程化。从振兴乡村经济,从田间到餐桌的角度,大力发展预制菜,对整个中国食品产业链条的提升以及食品安全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政策端在推,资本端在富饶,产业端跑马圈地,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消费端不买账,所以预制菜相关标准有必要尽快出台。
“难处是中国有八大菜系,仅粤菜里就有潮州菜、顺德菜、广府菜、湛江菜等,要用一个标准去涵盖所有菜系,显然不切实际。所以从消费权益的角度,餐饮企业做预制菜一定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美味与工业化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从整个产业的角度,除了国家出台预制菜的相关标准外,再对餐饮企业实行审核发牌制,可以进一步打消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恐慌。”朱丹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