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微信
关注公众号
——产业经济的研究者、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品牌强企的践行者
扫一扫微信
关注公众号
仲夏时节,柘城县惠济乡莲旺牧业的牛舍里,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咀嚼着青贮饲料,养殖场区闻不到刺鼻异味——经过微生物自然发酵,牛粪正悄悄转化为有机肥。
“1.2万头母牛,喂料俩人管,粪污变宝贝。”企业负责人刘文明的话,道出了柘城生态养牛的门道,“饮食结构上,营养均衡,精准控制,比传统养殖提前出栏近两个月,单头节约成本约3000元。”
河南柘城,这个豫东平原上的农业县,正以牛为“媒”,编织出一条“养殖——加工——循环”的绿色产业链。如今,13.25万头的肉牛存出栏量背后,是年产值55亿元的产业集群,牛产业已然成为当地的特色招牌、绿色引擎和富民支柱。
万犇生态牧场牛舍。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集群发展:从“散养户”到“产业园”的跨越
走进慈圣镇,“豫东肉牛强镇”的标牌格外醒目。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乡镇,如今存栏肉牛1.88万头,年产值达3.5亿元,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在万犇牧业的标准化牛舍里,负责人刘志勇打趣道:“我们的牛吃的是营养餐,喝的是纯净水,前院是清爽洁净的‘餐厅’,后院是自由开阔的‘运动场’,舒服着呢!”
这种“精细”源于柘城“大园区+小群体”的发展思路。
曾经,柘城养牛是“散兵游勇”,规模小、技术差、效益低,不仅扛不住市场风浪,牛粪还把农村环境折腾得够呛。如今,莲旺牧业、万犇牧业等10家大型繁育基地“挑大梁”,20家肉牛合作社串起散户,“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让产业活起来。莲旺成了河南最大的单体肉牛母牛繁育基地,柘牛农牧的安格斯母牛数量全省最多,“单打独斗”变成“抱团闯市场”。
产业链延伸更显魄力。投资24亿元的中原生态皮革产业园,把牛皮“变”成汽车内饰、真皮箱包;嘉豫屠宰项目日宰300头牛,恒远交易市场剑指年交易20万头……从卖活牛到卖深加工产品,柘城完成产业“三级跳”,牛产业越做越“牛”!
存栏超万头的莲旺牧业。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绿色循环:从“污染源”到“聚宝盆”的转身
“以前牛舍苍蝇乱飞、臭气熏天,几天不清理就没法待;现在生物发酵把牛粪变肥料,两三年清一次,牛少生病,环境也好了!”莲旺牧业负责人刘文明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满是感慨。
生态养殖不仅让企业省心,也让养殖户得利。慈圣镇南村村民张建军家50头牛的粪便,通过“牛粪换饲料”模式,既成了有机肥,又能折算成饲料抵账,“变废为宝”就在循环里。
柘城的“生态账”越算越活,年处理10万吨牛粪产有机肥,反哺8万亩“粮改饲”农田,形成“秸秆喂牛、牛粪肥田、粮食养牛”闭环。
科技赋能让绿色发展更可持续。
同时,柘城县大力引进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常驻柘城,中英肉牛营养创新中心、中原肉牛胚胎技术研发中心相继落地,美兰生物的48条疫苗生产线则为产业筑牢安全屏障。
“从胚胎繁育到疫病防控,全链条科技护航,我们的牛肉能追溯到每一头牛的‘身份证’。”柘城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每头牛都戴着耳标,这是它们的“身份证”。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富民增收:从“脱贫路”到“小康梦”的接力
“以前欠债15万,现在年赚20万!”张建军的逆袭,是柘城牛产业富民的缩影。2018年靠扶贫贷款买5头牛托管分红,2021年建家庭农场,如今存栏50头牛还带动17户致富,大女儿更考上河南农大畜牧专业,就等学成“接棒”。
在柘城,像张建军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莲旺牧业的员工单明贵,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边打工边学习,如今正筹备着创业。这家企业常年吸纳100多名农民务工,其中脱贫户40多人、留守妇女30多人。数据显示,全县肉牛产业链带动1.42万名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增收,2016年至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200元增至16772元。
“空心村”也活了!慈圣镇杨庄村曾有15户外迁,如今12户返乡养牛,存栏从10余头涨到200多头,昔日闲置的祖宅旁,新盖的牛舍里不时传来“哞哞”声成了乡村振兴的“新旋律”。
中原生态皮革产业园里,牛皮已经成为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恒远交易市场建设正酣;万犇牧业试验田里,牛粪肥种植的青贮玉米长势喜人……
从“卖牛肉”到“树品牌”,从“污染源”到“生态优”,柘城牵着牛鼻子、蹚出振兴路,赶着牛儿奔向“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让“绿色牧歌”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