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专家、学者入驻通道
寻求合作、咨询专线:18813004498(同微)
荣誉查询、聘书查询

中商智汇(北京)科技研究院

——产业经济的研究者、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品牌强企的践行者

扫一扫微信

关注公众号

行进中国·我在现场 站在成渝“双圈”,重新认知产业西进

2025-09-24 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中小】 分享到

9分钟,成渝双城之间就开行1列高铁,日均来往人次超百万;

3天,搭载摩托车配件、电子元件的中老铁路国际班列从成都直达老挝万象;

6个月,32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29.1亿元。

……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年多来,这片热土已经成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生动实践地:地区生产总值五年间从6.3万亿元跃升至8.7万亿元;全国1/7的汽车和超1/5的动力电池由此产出;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贴上“川渝造”标签。

近日,“行进中国”采访团深入成渝两地蹲点调研发现,产业梯度转移,正为西部带来一场要素重组、格局重塑的全新机遇。伴随这一进程,三个突破既有认知的“真相”值得关注。

真相一:承接≠盲目“抢菜”

主动布局夯实“新质”增量

科技变革浪潮来袭,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面对东部产业的梯度转移,西部地区作为承接者,是被动接纳还是主动选择,是“捡到筐里都是菜”还是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这些问题,成渝“双圈”正在以实际行动做出清醒的战略选择。

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申佳平摄

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申佳平摄

机械臂焊接、视觉+AI检测、AGV小车配送……在位于成都经开区的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体系“丝滑”运行。在这座“超级汽车工厂”里,平均每分钟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2023年6月,成都市印发《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提出构建“双核六区多点”产业空间布局。四川领克所在的成都经开区,正是“双核”之一。目前这里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9家“链主”级整车企业,超500家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40亿元。

除了“家底”丰厚,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还对当地政府的贴心服务赞不绝口。她告诉人民网采访团,在企业因产线扩张而紧缺人手时,当地相关部门迅速联动,10天内帮助企业完成招聘1164人。“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的真诚与实力。”刘敏说。

而在300公里外的重庆,赛力斯超级工厂同样展示出西南智造的实力。

总装车间内,3000多台机器人协同运作,AI视觉检测系统十几秒即可完成单一零部件数十个卡口的全面检测。这座工厂实现焊接、喷涂100%自动化,每30秒就可有一台问界M9下线。

“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深谙此道的重庆,并没有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概念,而是立足原有汽车制造产业基础,支持长安、赛力斯等企业稳步转型。通过持续推动品牌向上、技术迭代,成功培育出深蓝、阿维塔、问界等一系列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网联的“换道超车”。

“十四五”期间,成渝两地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5年来,两地已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

成渝“双圈”的实践表明,真正有效的产业承接不是低端重复,而是高效升级。两地依靠清晰的产业图谱、稳健的培育节奏和持续的创新投入,正逐步将西部制造业推向“高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的新阶段,推动形成了区域产业协同升级的良性循环。

真相二:西进≠“移花接木”

涵养生态引得聚木成林

从重庆市区出发,沿乌江驱车20多公里,映入眼帘的是华峰新材料产业园——4000多亩的土地上,厂房林立、设备轰鸣。

驻扎巴蜀群山间十几年,这座工业园区其实是“浙江籍”。早在2010年,受政策吸引,已在聚氨酯行业稳居龙头的华峰集团开启“西进”计划,并将眼光瞄向了上游产业中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的核心材料——己二腈。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家“先人一步”被引来的东部企业,接连突破近200项技术难题。2022年9月,重庆华峰己二腈项目三期投产,年产能达20万吨,彻底摆脱了过去“买面做饼”的窘境。

重庆华峰工厂一角。人民网记者 申佳平摄

重庆华峰工厂一角。人民网记者 申佳平摄

随着重庆华峰在此扎根壮大,越来越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也被吸引到此落户。

比如“邻居”重庆同辉天有气体,就是被重庆华峰的“废气”吸引而来的。通过园区廊道,产线即可获得上游企业的二氧化碳废气,再以此为原料制取干冰、食品添加剂。不仅节省物流费,还能避免运输损耗。

和重庆华峰这个“老移民”相比,位于成都经开区的中创新航算是成渝“双圈”的“新住户”。从签约到动工仅29天,从开工到封顶仅6个月,11个月实现设备搬入——2021年,中创新航以“极限速度”扎营成都。

“来成都,不意味着和东部‘切割’,而是为了双向赋能。”中创新航成都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极限速度”的背后,不仅是当地政府的高效服务和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也离不开成都公司对总部的技术、管理、供应链体系的全方面吸收学习:来自江苏的核心技术团队常驻成都,为新产线的工艺调试保驾护航;成熟的管理范式和质量控制体系被完整复制到新基地;长期合作的东部供应链伙伴追随而来,迅速搭建起以成渝为圆心的产业链聚集圈。

中创新航成都公司数智化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中创新航成都公司数智化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该负责人介绍,“坐拥”东西两地多重优势,中创新航成都公司加快构建“零碳电池”基地,在建二期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规划年产能约达30GWh。与此同时,依托中欧班列这一国际物流大通道,其动力产品已进入多家跨国车企创新布局,储能产品入选多家国际头部开发商和电网公司供货商名录,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把东部的“枝条”剪下来插到西部,而是一条以市场竞争为引领、以营商环境为托底的生态培育之路。一方面,企业自身并不是换个地方走老路,而是在转移中拓新升级、铸强实力;另一方面,承接地也借助核心企业的订单、渠道和资源,持续输送春风“暖意”,吸引配套企业播种,最终在这里培育出根系交错、资源互通的“产业森林”。

真相三:“双城”≠此消彼长

融合协同提升区域能级

30万——这是2024年川渝两地人口净流入的数据,这一规模已不亚于东部沿海经济大省。

如今的川渝盆地,人才、资本、技术、政策,如百川汇流、相互激发,为区域发展能级提升迸发强劲动力。

正值采访团调研期间,一款名为“通天晓”的人形机器人“上岗”成都街头,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它不需联网,反应敏捷,还能与人互动。这背后是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加犀”)自主研发的融合架构端侧AI技术——仅用一块芯片即可驱动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大幅降低成本与结构复杂度。



在阿加犀CEO孙晓刚看来,川渝地区背靠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等高等院所,专业人才济济,同时产业梯度转移正在为人工智能技术持续释放丰富的应用场景。这让他们这家科技企业对于扎根西部充满信心。

作为阿加犀的投资人和合作伙伴,高通公司同样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期待。“众所周知,这里大量承接了电子消费品、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结合当地的产业布局,我们希望与合作伙伴携手参与其中。”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

实践引领,制度创新也紧随而上。

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自2020年设立以来,一直被视作成渝“双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试验田”。在这里,200多户企业“只分上下游,不分川和渝”,形成协作密切、供销畅通的产业集群。

来自广东东莞的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依托该区“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跨省协同机制,该公司不仅能申请重庆市科技局的5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还可以通过跨省域的一体化供电系统,就低价选择使用两省市电力。“随着新区不断发展,我们和川渝两地的客户合作都变得更加紧密。”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成渝“双核”相向而行,不断在西部地区集聚起强大势能,助推区域经济焕发新生: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11项;成渝高铁日均开行102对,单日超13万人次跨省流动;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2024年达到317万人次……

站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的节点,我们从成渝双城经济圈清晰看到,产业梯度转移不仅是平面图,而是立体画。若将地图上东西部之间的迁移看作平面线条,那么地图之上,则是区域间产业、人才、资金、政策的深层互动与双向协同。

成渝,正在用实践探索重塑人们对产业西进的认知,并正加快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